很多人推这本书,看了之后感觉挺不错的,特此写读后感。

第一章

我们的不幸是谁造成的?其实是自己。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曾经怎么怎么样,或者说现在怎么怎么样我们无法改变命运带来的结果,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是可以改变的,只不过我们不愿意改变。

这里使用了乍一听非常难以接受的理论——目的论,我们的不幸是因为我们选择了不幸,阿德勒心理学主张人是可以改变的,你可以选择,但是没有足够的勇气!因为你知道你一旦做出改变,你可能要面对很多未知的问题,或者可能是要接受失败的结果,所以你选择了不成功。并因为你选择了不成功,你选择放大自己的缺点并会解释,如果自己没有这些缺点就好了。那只是你不愿意做出改变罢了,没有这样的勇气。

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来佐证你以为的原因论,实际是目的驱使的:

家长在训斥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发怒,一般理解就是是因为女儿成绩不理想,所以家长才那么生气,家长的怒气完全是因为女儿的这个问题。如果说此时是因为家长想发怒而制造出来怒气可能有点诡辩论了,但是实际上在这个情景下,如果家长接到女儿班主任的电话,父母马上就会和颜悦色地去跟老师沟通,完全没有了之前的愤怒情绪。这里想要证明的一个观点是:愤怒是一种手段,是可收可放的。并不是说,因为别人怎么样,我就会去发怒,如果不把愤怒解释为自己的一种手段的话,那么你完完全全就是被你自己的情绪支配,别人干特定的某种事就会使你发怒。

人将自己的不幸归结于自己拥有的事物不够多,财产不够挥霍,容貌不够欣赏,体魄不够健壮,朋友不够广泛,大脑不够聪明,总之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够,如果跟其他人一样有那么好的条件,自己就一定会幸福,这样想的人是将这些条件作为幸福的基本条件,想着这样就会受人尊重和爱戴,自己的人生才是成功的人生,其实这种想法是把这些条件当成了讨好别人和支配别人的工具,是没办法忍受别人不关注自己,所以希望靠这些外在的条件来获得别人的关注、尊重和爱,你认为对方因为你有这些条件才会对你关注,没有的话就没人看得起你,你也没有价值,有了这些外在条件,要么就是渴求别人,要么是通过外在的条件成为一种力量来强迫别人,其实无论是哪一种,你都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价值,而是把你的价值交给别人来构建,你的内心没办法得到安稳,贫贱难耐凄凉,富贵不能乐业,左也不安右也不安,其实你真正需要的是爱自己,爱自己的根本就是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,和认识到没办法通过讨好别人来让别人爱你,你不需要改变任何人,放弃去支配命运和他人的态度,把心思放在自己能做主的地方,然后去创造出那些你能做主的事,你选择不了那些你认为能获得别人的爱的基础条件,但你可以选择一直沉迷在那些虚幻的假设中,不认清现实,逃避自己的责任,这是不幸的人一直在选择的选项,不幸是你自己选出来的。


就悟出来那么多,后面等看完来一篇总结,就在这里更新。